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法規內容

法規名稱: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
公發布日: 民國 87 年 05 月 27 日
修正日期:民國 112 年 02 月 08 日
法規體系: 法務部部內各單位 > 保護司
法規功能按鈕區

第 二 章 保護服務

保護服務對象如下:
一、因犯罪行為致死亡者之家屬。
二、因犯罪行為致重傷者及其家屬。
三、因犯罪行為致性自主權遭受侵害者及其家屬。
四、家庭暴力或人口販運犯罪行為未死亡或受重傷之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
    。
五、兒童或少年為第一款至第三款以外之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
六、依第五十四條得申請境外補償金之家屬。
七、其他涉及重大公益或社會矚目案件,並經保護機構指定者。
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與保護機構及分會應尊重前條保護服務對象之意願及
需求,提供個別化之保護服務。
保護機構及分會應辦理下列業務:
一、生理、心理、醫療、經濟、申請犯罪被害補償金及安置等協助。
二、訴訟程序之協助:
(一)協助調查犯罪行為人或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人之財產及民事求償等事
      項。
(二)陪同出庭及協助陳述意見。
(三)協助聲請訴訟參與。
(四)提供訴訟程序進行期間之心理諮商或輔導。
(五)其他偵查、審判中及審判後之必要協助。
三、生活重建之協助:
(一)提供或協助運用生活扶助資源。
(二)協助就業媒合及職業訓練。
(三)協助辦理或提供小額貸款。
(四)提供或連結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之教育、學習輔導資源。
四、協請警察機關提供安全保護。
五、犯罪被害人保護之宣導、倡議及研究。
六、依需求評估結果核發經費補助。
七、其他符合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需求之協助。
八、經費之募集、管理及運用。
前項業務,保護機構及分會得轉介、委託機構或團體辦理。
第一項保護服務之提供,以在臺灣地區為限,保護機構及分會並應為緊急
之必要協助。
保護機構及分會得依需求評估結果,核發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下列經費補
助:
一、緊急生活扶助及喪葬費用。
二、非屬全民健康保險給付範圍之醫療費用與身心治療、諮商及輔導費用
    。
三、訴訟、非訟費用及律師費用。
四、安置費用及房屋租金。
五、生活費用、教育費用、托育及托顧費用。
六、其他必要費用。
前項經費補助之申請資格、條件、程序、金額及其他相關事項,由保護機
構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定。
保護機構及分會對於有相當理由足認係本法之犯罪被害人或家屬者,應即
時提供保護服務或相關協助,且不得請求返還。但以虛偽或其他不正當方
法使保護機構及分會核發經費補助者,不在此限。
主管機關與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執行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業務,應將保護
機構及分會納入服務網絡。
保護機構及分會辦理本法所定業務,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各直轄市、縣
(市)政府應予必要之協助。
主管機關、保護機構得視需要與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各直轄市、縣(
市)政府召開業務聯繫會議,協調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相關事宜。
分會應與各直轄市、縣(市)政府之相關機關(構)或單位,定期召開業
務聯繫會議,共同推動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業務。
保護機構及分會為執行本法所定保護服務,得請相關機關(構)、團體、
法人提供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之聯絡資料,及犯罪行為人或依法應負賠償
責任之人之個人資料或財產資料;受請求者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不得拒
絕。
保護機構及分會因執行本法所定保護服務所取得及知悉之資料,應予保密
。
保護機構及分會因執行業務取得之前項資料,其保有、處理、利用及塗銷
,應依個人資料保護法及少年事件處理法相關規定為之。
司法人員於偵查或審判時,應依相關法令規定,就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之
需求,提供必要協助或採取適當保護措施。
前項情形,於執行辯護職務之人不適用之。
司法人員、司法警察(官)或分會工作人員於執行職務時,發現犯罪被害
人或其家屬符合法律扶助法所定申請要件時,應告知其得依法提出申請。
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不符法律扶助法所定申請要件時,分會應依其意願及
需求提供適當之法律訴訟協助。
分會為辦理前二項事務之銜接,應與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建立服務合
作及聯繫機制。
第一項之情形,於執行辯護職務之人不適用之。
因他人故意犯罪行為致死亡者之家屬,與其他涉及重大公益或社會矚目案
件經保護機構指定之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於偵查或審判中未選任律師擔
任代理人、告訴代理人或訴訟參與代理人者,保護機構或分會應主動徵詢
其意願後,委請律師擔任之。
分會經目睹本法所定犯罪行為在場之人請求,並經評估認有必要時,應提
供或轉介符合其需求之心理治療、心理諮商或輔導等服務。
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依民事訴訟程序向犯罪行為人或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人
起訴請求損害賠償或提起上訴時,暫免繳納訴訟費用,於聲請強制執行時
,並暫免繳納執行費。
前項訴訟,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為保全強制執行而聲請假扣押或假處分者
,法院依民事訴訟法所命供之擔保,不得高於請求標的金額或價額之十分
之一。
前項擔保,得由保護機構或分會出具保證書代之。但顯無勝訴之望者,不
在此限。
前項出具保證書原因消滅時,保護機構或分會得以自己名義向法院聲請返
還。
法院依聲請或依職權宣告假執行所命供之擔保,準用前三項規定。
檢察機關或法院得依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之聲請,以被害人刑事訴訟資訊
獲知平台,提供案件進度查詢或通知服務。
前項聲請或其他案件進度查詢或通知服務,得由保護機構及分會協助之。
前二項規定,於少年保護事件及少年刑事案件不適用之。
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就受刑人之假釋審查,得以言詞或書面方式,向受刑
人所在之矯正機關陳述意見或委請保護機構及分會代為轉達。
受刑人有脫逃之情事時,矯正機關應立即通報警察機關;警察機關參酌該
受刑人之犯罪行為及前科紀錄後,發現有本法之犯罪被害人者,應即時通
知該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並提供適當人身安全之保護。但犯罪被害人或
其家屬之住居所不明而不能通知或通知顯有困難者,不在此限。
第一項之規定,於少年刑事案件不適用之。
警察機關應於知悉案件發生後,提供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緊急救援、人身
安全、關懷服務及必要協助,並應自知悉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聯絡資訊起
二十四小時內,通報或轉介相關機關或分會提供協助。
衛生福利主管機關應依長期照顧服務法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相關規定
,提供重傷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相關服務。
保護機構及分會應依重傷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需求,規劃及執行銜接照顧
服務措施,並對於無法自理生活者,經評估後提供必要之經費補助。
前項補助對象、數額、審核程序、評估標準、核發期間及其他相關事項,
由保護機構擬訂,報請主管機關核定。
對於具就業意願而就業能力不足之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勞動主管機關應
提供預備性就業或支持性就業服務。
文化及通訊傳播主管機關應督導媒體定期對新聞從業人員辦理教育訓練,
以加強自律,維護犯罪被害人與其家屬之隱私及名譽。
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內容提供者或其他媒體業者於報
導犯罪案件或製作相關節目時,應注意保護或維護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之
名譽及隱私。
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如認為廣播、電視事業之報導有錯誤時,得於該報導
播送、刊登之日起二十日內要求更正或其他必要之處置。
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如認為宣傳品、出版品、網際網路內容提供者或其他
媒體業者之報導有錯誤時,得於該報導播送、刊登之日起二十日內要求更
正、移除、下架或其他必要之處置。
媒體業者應於接到要求後七日內,在該報導播送之原節目或同一時段之節
目或刊登報導之同一刊物、同一版面加以更正、移除、下架或為其他必要
之處置。媒體業者如認為該報導無錯誤時,應將理由以書面答復犯罪被害
人或其家屬。
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就前條第二項及第三項之要求,得請求主管機關、各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保護機構或分會協助之。
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因前條第一項之報導受有損害時,媒體業者與其負責
人及有關人員應依相關法律規定負民事、刑事及行政責任。
檢察官或法院於偵查中或審判中,有具體事實足認有提供犯罪被害人或其
家屬安全維護之必要時,得請警察機關協助之。
分會於執行保護服務過程,經評估認有維護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人身安全
之必要時,亦同。

回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