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旨:
行政罰法第 1、2 條、性別平等教育法第 25 條規定參照,未滿 14 歲學
生涉校園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經學校調查為加害人屬實,學校命學生接
受心理輔導處置、向被害人道歉、接受八小時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等措
施,對學生處置措施實係蘊含教育目的,應不具裁罰性質,故應非屬行政
罰,自無性別平等教育法與行政罰法牴觸或競合疑義
主 旨:關於函詢未滿 14 歲之學生,涉校園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經學校調查為
加害人屬實,學校為該事件之懲處時,有行政罰法第 1 條、第 9 條第
1 項及性別平等教育法第 25 條第 2 項適用競合疑義乙案,復如說明二
至三,請查照參考。
說 明:一、復貴部 104 年 3 月 3 日臺教學(三)字第 1040021769 號函。
二、按行政罰是對行為人過去違反行政法上義務所為之處罰,受處罰人應
具備責任能力,而考量未滿 14 歲人身心未臻成熟,故於行政罰法第
9 條明定,未滿 14 歲人之行為不予處罰;又行政罰法係普通法,其
他法律有特別規定者,不適用行政罰法之規定(行政罰法第 1 條但
書規定參照),故各別法律中考量其立法意旨及規範目的,認有對未
滿 14 歲人之行為就各別具體情形規定,得處以具裁罰性之警告性處
分者,仍得於各別法律中加以規範,優先適用各該特別規定,合先陳
明。
三、次按行政罰法第 2 條規定:「本法所稱其他種類行政罰,指下列裁
罰性之不利處分:... 四、警告性處分:警告、告誡、記點、記次、
講習、輔導教育或其他相類似之處分。」上開處分是否屬行政罰不能
望文生義,應從實質功能視其是否具「裁罰性之不利處分」性質而定
。有關學校依性別平等教育法(下稱性平法)第 25 條第 2 項規定
,命校園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之加害人即學生,接受心理輔導處置、
向被害人道歉、接受八小時之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其他符合教育
目的之措施,依其 93 年 6 月 23 日及 100 年 6 月 25 日修正
立法理由所載,考量性霸凌多屬存於學生間的性別觀念偏差行為,其
性別意識與價值觀仍未定型,處罰威嚇可能造成性別觀念之持續扭曲
,反不利未來之性別關係發展,是從保護學生與性別平等教育立場應
從寬處理,強調宜教不宜罰原則,並強化心理輔導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故要求加害人接受心理輔導,使其成為強制性義務。是學校對旨揭
學生為上揭處置措施實係蘊含教育之目的,應不具裁罰性質,故應非
屬行政罰,自無來函所稱性平法與行政罰法牴觸或競合之疑義。
正 本:教育部
副 本:本部資訊處(第 1 類)、本部法律事務司(4 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