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 (民國 112 年 02 月 08 日) 現行 |
第 44 條 | 檢察官或法院依犯罪被害人及被告之聲請,轉介適當機關(構)或團體進
行修復前,應說明轉介修復之性質,告知相關程序及得行使之權利。
參與修復之犯罪被害人及被告,得不附理由隨時退出程序。 |
---|
第 45 條 | 檢察官或法院依被告轉介修復之聲請而詢問犯罪被害人意見時,應注意其
可能之情緒反應;必要時,得委由適當之人為之。
犯罪被害人為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受監護或輔助宣告之人或死亡
者,前項詢問應向其法定代理人、監護人、輔助人或家屬為之。
修復程序之進行,應注意犯罪被害人之人身安全,並提供安全之環境及措
施。 |
---|
第 46 條 | 檢察官或法院轉介修復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一、保持中立,公平對待任何一方。
二、尊重任何一方之自我決定意願。
三、避免指導或勸導之口氣,亦不對任何一方之行為進行批判。
四、保護參與者之隱私。 |
---|
第 47 條 | 修復促進者或其所屬機關(構)或團體之人員,對於修復程序中所獲得之
資訊,除犯罪被害人及被告同意外,不得無故洩漏。
犯罪被害人及被告於非公開修復程序中所為之陳述,不得採為本案偵查或
裁判基礎。但雙方同意或法律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 |
---|
第 48 條 | 修復促進者應具性別平權意識,尊重多元文化觀念,秉持專業、中立之原
則,協助雙方當事人進行修復,並避免造成二度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