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相關司法解釋

法規名稱: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 第 3 條
1.
解釋字號:釋字第812號
解釋日期:110.12.10
解釋文:
    中華民國 94 年 2  月 2  日修正公布並自 95 年 7  月 1  日施行
之刑法第 90 條第 1  項及第 2  項前段規定:「(第 1  項)有犯罪之
習慣或因遊蕩或懶惰成習而犯罪者,於刑之執行前,令入勞動場所,強制
工作。(第 2  項前段)前項之處分期間為 3  年。」 95 年 5  月 30 
日修正公布並自同年 7  月 1  日施行之竊盜犯贓物犯保安處分條例第 3
條第 1  項規定:「 18 歲以上之竊盜犯、贓物犯,有犯罪之習慣者,得
於刑之執行前,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同條例第 5  條第 1  項前段
規定:「依本條例宣告之強制工作處分,其執行以 3  年為期。」就受處
分人之人身自由所為限制,均違反憲法第 23 條比例原則,與憲法第 8
條保障人身自由之意旨不符,均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
    106 年 4  月 19 日修正公布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 3  條第 3  項
規定:「犯第 1  項之罪者,應於刑之執行前,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
,其期間為 3  年。」(嗣 107  年 1  月 3  日修正公布第 3  條,但
本項並未修正)就受處分人之人身自由所為限制,違反憲法比例原則及憲
法明顯區隔原則之要求,與憲法第 8  條保障人身自由之意旨不符,應自
本解釋公布之日起失其效力。
    24  年 1  月 1  日制定公布並自同年 7  月 1  日施行之刑法第
90  條第 1  項規定:「有犯罪之習慣或以犯罪為常業或因遊蕩或懶惰成
習而犯罪者,得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
81  年 7  月 29 日修正公布之竊盜犯贓物犯保安處分條例第 3  條第 1
項規定:「 18 歲以上之竊盜犯、贓物犯,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得於刑之
執行前,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一、有犯罪之習慣者。二、以犯竊盜罪
或贓物罪為常業者。」 85 年 12 月 11 日制定公布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
第 3  條第 3  項規定:「犯第 1  項之罪者,應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
後,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其期間為 3  年;犯前項之罪者,其期間
為 5  年。」就受處分人之人身自由所為限制,均違反憲法第 23 條比例
原則,另前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 3  條第 3  項規定亦違反憲法明顯區
隔原則之要求,均與憲法第 8  條保障人身自由之意旨不符。本院釋字第
528 號解釋於相關範圍內應予變更。
    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確定終局裁判所宣告之強制工作,尚未執行或
執行未完畢者,應免予執行;受處分人應另執行徒刑者,自本解釋公布之
日起至檢察官指揮執行徒刑之日止,其在原勞動場所等候執行徒刑之期間
,應算入執行徒刑之期間。
2.
解釋字號:釋字第708號
解釋日期:102.02.06
解釋文: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修正公布之入出國及移民法第三十
八條第一項:「外國人有下列情形之ㄧ者,入出國及移民署得暫予收容…
…」(即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修正公布同條項:「外國人有下列情形
之ㄧ,……入出國及移民署得暫予收容……」)之規定,其因遣送所需合
理作業期間之暫時收容部分,未賦予受暫時收容人即時之司法救濟;又逾
越上開暫時收容期間之收容部分,非由法院審查決定,均有違憲法第八條
第一項保障人民身體自由之意旨,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至遲於屆滿二
年時,失其效力。
3.
解釋字號:釋字第669號
解釋日期:098.12.25
解釋文: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八條第一項規定:「未經許可,製造、販賣
或運輸鋼筆槍、瓦斯槍、麻醉槍、獵槍、空氣槍或第四條第一項第一款所
定其他可發射金屬或子彈具有殺傷力之各式槍砲者,處無期徒刑或五年以
上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其中以未經許可製造、販
賣、運輸具殺傷力之空氣槍為處罰要件部分,不論行為人犯罪情節之輕重
,均以無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重度自由刑相繩,對違法情節輕微
、顯可憫恕之個案,法院縱適用刑法第五十九條規定酌減其刑,最低刑度
仍達二年六月以上之有期徒刑,無從具體考量行為人所應負責任之輕微,
為易科罰金或緩刑之宣告,尚嫌情輕法重,致罪責與處罰不相對應。首揭
規定有關空氣槍部分,對犯該罪而情節輕微者,未併為得減輕其刑或另為
適當刑度之規定,對人民受憲法第八條保障人身自由權所為之限制,有違
憲法第二十三條之比例原則,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至遲於一年屆滿時,
失其效力。
4.
解釋字號:釋字第556號
解釋日期:092.01.24
解釋文:
    犯罪組織存在,法律所保護之法益,即有受侵害之危險,自有排除及
預防之必要。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乃以防制組織型態之犯罪活動為手段,達
成維護社會秩序及保障個人法益之目的。該條例第三條第一項及第二項所
稱之參與犯罪組織,指加入犯罪組織成為組織之成員,而不問參加組織活
動與否,犯罪即屬成立,至其行為是否仍在繼續中,則以其有無持續參加
組織活動或保持聯絡為斷,此項犯罪行為依法應由代表國家追訴犯罪之檢
察官負舉證責任。若組織成員在參與行為未發覺前自首,或長期未與組織
保持聯絡亦未參加活動等事實,足以證明其確已脫離犯罪組織者,即不能
認其尚在繼續參與。本院釋字第六十八號解釋前段:「凡曾參加叛亂組織
者,在未經自首或有其他事實證明其確已脫離組織以前,自應認為係繼續
參加」,係針對懲治叛亂條例所為之釋示,茲該條例已經廢止,上開解釋
併同與該號解釋相同之本院其他解釋 (院字第六六七號、釋字第一二九號
解釋) ,關於參加犯罪組織是否繼續及對舉證責任分擔之釋示,與本件解
釋意旨不符部分,應予變更。又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十八條第一項所為過
渡期間之規定,其適用並未排除本解釋前開意旨,與憲法保障人身自由之
規定並無牴觸。
5.
解釋字號:釋字第528號
解釋日期:090.06.29
解釋文:
    刑事法保安處分之強制工作,旨在對有犯罪習慣或以犯罪為常業或因
遊蕩或怠惰成習而犯罪者,令入勞動場所,以強制從事勞動方式,培養其
勤勞習慣、正確工作觀念,習得一技之長,於其日後重返社會時,能自立
更生,期以達成刑法教化、矯治之目的。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三條第三項
:「犯第一項之罪者,應於刑之執行完畢或赦免後,令入勞動場所,強制
工作,其期間為三年;犯前項之罪者,其期間為五年。」該條例係以三人
以上,有內部管理結構,以犯罪為宗旨或其成員從事犯罪活動,具有集團
性、常習性、脅迫性或暴力性之犯罪組織為規範對象。
    此類犯罪組織成員間雖有發起、主持、操縱、指揮、參與等之區分,
然以組織型態從事犯罪,內部結構階層化,並有嚴密控制關係,其所造成
之危害、對社會之衝擊及對民主制度之威脅,遠甚於一般之非組織性犯罪
。是故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三條第三項乃設強制工作之規定,藉以補充刑
罰之不足,協助其再社會化;此就一般預防之刑事政策目標言,並具有防
制組織犯罪之功能,為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權益所必要。至於針對個
別受處分人之不同情狀,認無強制工作必要者,於同條第四項、第五項已
有免其執行與免予繼續執行之規定,足供法院斟酌保障人權之基本原則,
為適當、必要與合理之裁量,與憲法第八條人民身體自由之保障及第二十
三條比例原則之意旨不相牴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