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行政函釋

發文單位:
法務部
發文字號:
法律字第 10100234860 號
發文日期:
民國 101 年 11 月 16 日
要  旨:
法務部就「財團法人捐助設立與出資設立有無不同,對於財產捐贈後贈與
人對受贈人得否就贈與物行管理之作為?」、「財團法人主管機關與財團
法人間就是否屬於政府捐助成立存在爭議,於尚未確認前,主管機關暫將
其歸屬為民間捐助財團法人之適法性?」之意見
主    旨:有關大院為調查案件需要,函請本部提供財團法人之各項詳實說明乙案,
          本部意見及相關佐證資料如附件,請查照。
說    明:復貴處 101  年 11 月 12 日處台調壹字第 1010833192 號函。
正    本:監察院監察調查處
副    本:本部法律事務司(4 份)

附    件:有關大院為調查案件需要,函請提供財團法人之各項詳實說明乙案,本部
          意見如下:
          一、捐助設立與出資設立有無不同,對於財產捐贈後贈與人對受贈人得否
              就贈與物行管理之作為?
          (一)所謂「政府捐助成立之財團法人」,一般係指由政府全部或大部出
                資捐助設立者而言,而捐助人之捐助行為生效後,捐助人及捐助金
                額即屬確定,日後縱因財團法人接受捐贈,致財產總額增加,亦不
                發生捐助人變更之問題,此就民法第 60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
                定「設立財團者,應訂立捐助章程」「捐助章程,應訂明法人目的
                及所捐財產」觀之可以明瞭(司法院 84 年 10 月 18 日秘台廳民
                三字第 18579  號函參照)。是以,「捐助」係指捐助人以設立財
                團法人為目的而捐出財產,性質屬單獨行為,捐助財產為財團法人
                設立時第一次取得之財產;「捐贈」則為財團法人設立後各界對該
                財團法人所為之贈與行為,性質上屬於贈與契約,捐贈財產為財團
                法人設立後所取得之財產。捐助人及捐贈人均有將其財產移轉與財
                團法人所有之行為,惟與社員及股東於設立社團或公司時之「出資
                」,二者性質迥異。因財團法人為財產之集合,由法律賦予權利能
                力得為權利義務主體之社會組織體。屬他律法人,並無社員或股東
                之概念,故無社員總會或股東會作為法人之最高意思機關,財團法
                人之組織及其管理方法,由捐助人以捐助章程或遺囑定之,捐助章
                程所定之組織不完全或重要之管理方法不具備者,法院得因主管機
                關、檢察官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必要之處分(民法第 62 條規
                定參照)。
          (二)按財團法人法草案第 9  條第 1  項第 2  款及第 20 條第 2  項
                第 2  款分別規定:「捐助章程,應記載事項如下:…二、捐助財
                產之種類、總額及保管運用方法。」「前項獎助或捐贈,其對特定
                團體或個人為之,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不得超過年度支出百分
                之十:…二、獎助或捐贈支出來源,屬於捐助人指定用途之捐助財
                產。」故捐助人可透過捐助章程之訂定及指定捐助財產用途,間接
                達到管理捐助財產之目的。至於捐贈,性質上屬贈與契約,按民法
                第 412  條規定:「贈與附有負擔者,如贈與人已為給付而受贈人
                不履行其負擔時,贈與人得請求受贈人履行其負擔,或撤銷贈與。
                (第 1  項)負擔以公益為目的者,於贈與人死亡後,主管機關或
                檢察官得請求受贈人履行其負擔。(第 2  項)」第 413  條規定
                :「附有負擔之贈與,其贈與不足償其負擔者,受贈人僅於贈與之
                價值限度內,有履行其負擔之責任。」準此,附負擔之贈與,係指
                贈與人約定為贈與時,得為自己、第三人或公益計而附加約款,使
                受贈人負擔某種作為或不作為之義務者而言(本部 96 年 11 月
                19  日法律決字第 0960043588 號函參照)。故捐贈人於捐贈財團
                法人時倘附有負擔,對該財團法人並無不利,於負擔行為不違反捐
                助章程及相關法令之前提下,得依上開規定請求財團法人履行負擔
                或撤銷贈與。除以上所述或法律另有規定外,捐助人或贈與人對於
                已捐助(贈)之財產,尚無管理權。
          二、財團法人主管機關與財團法人間就是否屬於政府捐助成立存在爭議,
              於尚未確認前,主管機關暫將其歸屬為民間捐助財團法人之適法性?
          (一)按行政機關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且基於調查事實及證據之必要,得
                要求當事人或第三人提供必要之文書、資料或物品;行政機關為處
                分或其他行政行為,應斟酌全部陳述與調查事實及證據之結果,依
                論理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之真偽,並將其決定及理由告知當事人(
                行政程序法第 36 條、第 40 條、第 43 條規定參照)。又行政機
                關已盡職權調查義務,經自由心證,如仍未能確信事實是否存在,
                乃生舉證責任分配問題。(本部 101  年 7  月 12 日法律字第
                10100128570 號函參照)對於決定之作成有重要性之狀況如不能闡
                明,因欠缺要件而不能作成決定時,在負擔行政處分,其舉證責任
                在行政機關,在授益行政處分,其舉證責任在申請人。對行政機關
                行使干涉權限之異議,由異議人就反對之事實前提負舉證責任(陳
                敏,行政法總論,96  年 10 月 5  版,第 790-793  頁;林錫堯
                ,行政程序上職權調查主義,收錄「當代公法理論」,翁岳生教授
                祝壽論文集,第 332-334  頁;李惠宗,行政法要義,101 年 9
                月 6  版,第 288-291  頁)。
          (二)為強化管理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以杜絕弊端,行政院於 100  年
                2 月至 101  年 2  月間陸續訂定「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從業人員
                薪資處理原則」、「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行政監督機制作業要點」
                、「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績效評估作業原則」、「政府捐助之財團
                法人財產登記董監事任期及退場注意事項」、「政府捐助之財團法
                人財務監督要點」及「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董監事報院遴聘派作業
                規定」等通案性行政規則,分行各機關遵行;而對於民間捐助之財
                團法人則依私法自治原則,尊重其章程自由,並鼓勵其自治,避免
                作過多限制。是以,對於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之監督密度較高於民
                間捐助之財團法人。主管機關為行政處分或其他管制行為前須依職
                權調查證據、認定事實,如就特定財團法人是否屬於政府捐助成立
                ,主管機關已盡職權調查義務仍無法確認時,依上開舉證責任分配
                之原則,應由主管機關負舉證責任,亦即應由主管機關承擔法定要
                件事實真偽不明之不利益,準此,此時主管機關暫將其歸屬為民間
                捐助財團法人,應屬適法。
          三、相關佐證資料
          (一)司法院 84 年 10 月 18 日秘台廳民三字第 18579  號函。
          (二)行政院 99 年 3  月 25 日函送立法院審議之財團法人法草案。
          (三)本部 96 年 11 月 19 日法律決字第 0960043588 號函。
          (四)本部 101  年 7  月 12 日法律字第 10100128570  號函。
          (五)陳敏,行政法總論,96  年 10 月 5  版,第 790-793  頁。
          (六)林錫堯,行政程序上職權調查主義,收錄「當代公法理論」,翁岳
                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第 332-334  頁。
          (七)李惠宗,行政法要義,101 年 9  月 6  版,第 288-291  頁。
資料來源:
法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