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行政函釋

發文單位:
法務部
發文字號:
法律字第 0999020464 號
發文日期:
民國 99 年 07 月 30 日
要  旨:
臺灣於清代設定之典權,在日本領臺後,適用日本民法關於不動產質權之
規定,雖臺灣光復後臨時登記為典權,但究與我國民法之典權有別,權利
人行使權利,仍應適用上開日本民法不動產質權之規定
主    旨:有關  貴部就巴○○先生要求依最高法院 52 年台上字第 3616 號判例將
          本部 76 年 6  月 2  日(76)法律字第 6297 號函重新釋示,請本部表
          示意見乙案,復如說明二至五,請  查照參考。
說    明:一、復  貴部 99 年 2  月 25 日內授中辦地字第 0990041709 號函(兼
              復立法院曾副院長○○辦公室 99 年 5  月 7  日轉來巴○○先生
              99  年 5  月 3  日陳情書及立法委員謝○○服務處 99 年 7  月 8
              日轉來巴○○先生 99 年 5  月 20 日陳情書)。
          二、按臺灣在清代,典權之設定,為數不少,日本領臺後,大正 11 年(
              民國 11 年)敕令第 407  號規定,習慣法上之典權,自大正 12 年
              (民國 12 年)1 月 1  日起,適用日本民法關於不動產質權之規定
              ,並認習慣法上典權之期限,並非權利之存續期間,故自民國 12 年
              1 月 1  日以後,應屬未定存續期限之不動產質權,其存續期限解為
              自同日起 10 年,該不動產質權,因存續期限之經過而消滅(張龍文
              ,典權與不動產質權之比較研究,法學叢刊第 47 期第 20 卷第 3  
              期,民國 56 年參照)。日本之不動產質權與我國民法所規定之典權
              ,並不相同,臺灣光復前設定之不動產質權,亦與我國民法之典權迥
              異,依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 1  條規定,原則上不適用民法物權編關
              於典權之規定,而應適用日本民法關於不動產質權之規定(最高法院
              20  年上字第 1526 號判例、43  年台上字第 283  號判例參照)。
          三、最高法院 49 年台上字第 2432 號判例認為日本民法施行於臺灣(民
              國 12 年 1  月 1  日)前,在臺灣所發生之典權並無存續期間,典
              權之期間係限制債務人之回贖權行使,非典權之存續期間,而自日本
              民法施行於臺灣以後,尚未消滅,應適用日本民法不動產質權規定之
              見解,與上開說明,洵屬相同。而本部 76 年 6  月 2  日(76)法
              律字第 6297 號函,係對於發生於民國前 36 年(清朝光緒 2  年)
              之典權,於民國 2  年辦理設定登記,日本民法施行於臺灣後,依當
              時日據時期法令變更為有存續期限 10 年之不動產質權,並於臺灣光
              復後臨時登記為典權,乃參照最高法院 49 年台上字第 2432 號判例
              之見解,認為上開臨時典權,與我民法之典權有別,權利人行使權利
              ,僅得依日本民法有關不動產質權之規定為之,而不得依我民法第
              924 條規定,申請取得典物所有權,尚非無據。
          四、至  貴部來函所附巴○○先生陳情書引述最高法院 49 年台上字第
              2432  號判例及最高法院 52 年台上字第 3616 號判例之適用疑義,
              因涉及司法院職掌,經轉准司法院秘書長於 99 年 4  月 20 日以秘
              台廳民一字第 0990005475 號函復略以:「最高法院 49 年台上字第
              2432  號判例,係就當事人主張民國前 4  年所設定 6  年期限之典
              權,認為典權人之權利,自日本民法施行於臺灣(民國 12 年 1  月
              1 日)以後,尚未消滅,應適用日本民法不動產質權之規定。最高法
              院 52 年台上字第 3616 號判例,係就當事人主張設定於民國前 64 
              年之典權,迄該事件繫屬於法院已歷 116  年,出典人(典物所有人
              )依民法第 924  條規定之回贖權,依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 5  條第
              1 項規定,早於日本民法適用於臺灣前,已因除斥期間之經過而消滅
              ,典權人於出典人(典物所有人)回贖權消滅時即依規定取得典物所
              有權。二事件認定之事實不同,其適用之法律因而不同,應無見解歧
              異之情,亦無何者為當可言。」。
          五、旨揭本部 76 年 6  月 2  日函釋係因  貴部所提供之土地登記資料
              既於日本民法施行於臺灣後登記為不動產質權,並於臺灣光復後臨時
              登記為典權,乃參照上開最高法院 49 年台上字第 2432 號判例意旨
              而為釋示,與該判例意旨尚無不合,又該函釋主要係供  貴部函詢一
              般性法律適用疑義之參考,  貴部仍宜就個案事實本於權責審認處理
              。至巴○○先生陳情書所指本案回贖權於日本民法施行於臺灣前即已
              消滅,不應為不動產質權之登記乙節,按不動產物權經登記者,有絕
              對之效力,土地法第 43 條定有明文,經查本案所附土地登記簿謄本
              既經登記機關註記「本典權係為日治時期質權與我民法典權性質有別
              」,故與最高法院 52 年台上字第 3616 號判例所指情形尚屬有間,
              亦因涉及個案事實認定問題,宜由  貴部就個案事實再審慎查明後本
              於權責卓處。
          六、檢附司法院秘書長 99 年 4  月 20 日秘台廳民一字第 0990005475 
              號函影本 1  份供參。
正    本:內政部
副    本:立法院曾副院長○○辦公室(含附件)、立法委員謝○○服務處(含附件
          )、司法院秘書長(含附件)、巴○○先生(含附件)、本部秘書室(含
          附件)、本部資訊處(第 1  類)(含附件)、本部法律事務司(4 份)
          (含附件)
資料來源:
法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