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旨: |
受刑人犯下兩起強盜罪,後案經法院判決有期徒刑 4 年,並於 91 年 7
月 18 日確定,該案於 91 年 9 月 16 日發監執行後,執行期滿日原為
95 年 9 月 15 日,嗣該受刑人於 94 年 5 月 31 日假釋出監,並於
95 年 9 月 15 日假釋期滿;惟受刑人所犯之強盜罪前案,經法院判決
有期徒刑 8 年,並於 98 年 4 月 23 日確定,因前揭兩案符合刑法數
罪併罰規定,復經法院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 11 年確定,試問,檢察官是
否應通知監獄報請法務部重新審核其假釋案予以維持或註銷?又受刑人於
99 年 1 月 22 日到案後,檢察官應如何開立執行指揮書?
|
案 由:某受刑人於 90 年 5 月 30 日犯強盜罪,經法院判決有期徒刑 4 年確
定(下稱甲案,於 91 年 7 月 18 日確定),該案於 91 年 9 月 16
日發監執行後,執行期滿日原為 95 年 9 月 15 日,嗣該受刑人於 94
年 5 月 31 日假釋出監,並於 95 年 9 月 15 日假釋期滿(未經撤銷
假釋);惟上開被告於 90 年 3 月 28 日所犯之強盜罪,經法院判決有
期徒刑 8 年確定(下稱乙案,於 98 年 4 月 23 日確定),因上開兩
案符合刑法數罪併罰規定,復經法院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 11 年確定,試
問檢察官應否通知監獄報請法務部重新審核其假釋案予以維持或註銷?受
刑人於 99 年 1 月 22 日到案後,檢察官應如何開立執行指揮書?
案由說明:緣於最高法院 103 年第 1 次及 104 年第 6 次刑事庭會議決議,變
更累犯及執行完畢時點之認定見解,對於數罪併罰案件,一罪雖已先執行
完畢,但他罪基於數罪併罰情況下雖未執行完畢,但已期滿執畢之罪,認
應以累犯論。其所持法理依據即認為數罪併罰案件雖依刑法第 50 條、第
51 條規定就數罪併罰所宣告之刑定其應執行之刑,然此僅屬就數罪之刑
,如何定其應執行者之問題,本於數宣告刑,應有數刑罰權,此項執行方
法之規定,並不能推翻被告所犯係數罪之本質,若其中一罪之刑已執行完
畢,自不因嗣後定其執行刑而影響先前一罪已執行完畢之事實,謂無累犯
規定之適用。
依前揭最高法院對於數罪併罰案件其中一罪已先行執行完畢,不因嗣後定
其執行刑而影響先前一罪已執行完畢之事實,受刑人於執行數罪併罰案件
時,若其中一罪已獲假釋出監,數罪中之他罪始判決確定,此時原假釋案
是否重新核算,及如何開立指揮書執行之,恐將因前揭決議之修正而產生
不同做法。尤其若前案假釋已期滿,他案判決確定並與前案符合數罪併罰
時,究應如何辦理其原假釋案之重新審核及後續之指揮執行,目前實務上
做法仍有爭議。
另因目前部分檢察署檢察官依法務部 102 年 4 月 10 日法檢字第
10204518880 號函法律座談會決議乙說之見解(順延假釋出監日發監日前
一日間之期間,已執行保護管束之期間供日後再次假釋時,折抵該假釋付
保護管束之期間),開立執行指揮書遭法院裁定撤銷(臺灣高等法院 105
年聲字第 1058 號及 104 年度聲字第 1258 號刑事裁定參照),且本署
依 103 年 9 月 11 日法檢決字第 10304540770 號函意旨(數罪併罰
案件定執行刑經法務部重核假釋者,犯罪事實最後裁判法院相對應之檢察
署,應於收受重核假釋之公文後,依刑事訴訟法第 481 條第 1 項規定
,再行向法院聲請裁定付保護管束),針對維持假釋者,函請檢察官向法
院聲請假釋中付保護管束裁定,亦遭法院裁定駁回(臺灣高等法院 105
年度聲字第 805 號及 104 年度聲字第 2609 號刑事裁定參照),故研
擬案例一則提請討論。
提案內容:(一)甲說:不須通知監獄報請法務部重新審核原假釋案。檢察官開立指
揮書時,應扣除前已執畢之刑期,就剩餘之刑期(有期徒刑
7 年)發監執行,並以受刑人到案日為刑期起算日。
理由: 1、依刑法第 79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在無期徒刑假釋
後滿 20 年或在有期徒刑所餘刑期內未經撤銷假釋者,
其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但依第 78 條第 1 項撤
銷其假釋者,不在此限」次依最高法院 104 年第 6
次刑事庭決議要旨,數罪併罰之案件,應有數刑罰權,
若前案已執行完畢,自不因嗣後定其執行刑而影響前案
已執行完畢之事實。又依最高法院 90 年台非字第 340
號判決及法務部 95 年 3 月 23 日法檢字第
0950801081 號函釋,合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者,已執
行之刑係屬扣除問題,就剩餘之刑發監執行。
2、本案甲案已假釋期滿且未經撤銷假釋,依刑法第 79 條
第 1 項,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自不因嗣後與乙
案定其執行刑,而影響甲案已執行完畢之事實。甲案於
95 年 9 月 15 日假釋期滿,3 年後乙案始判決確定
,因合數罪併罰與甲案定應執行刑,法律上視為已執行
徒刑之部分,其刑罰執行權即已消滅,自無重新審核假
釋之必要,且甲案已執行之保護管束期間既因法律規定
以已執行論,故不生折抵定執行刑後乙案假釋付保護管
束期間之問題。
3、本案例檢察官應以有期徒刑 11 年扣除已執畢之徒刑 4
年後,就剩餘之有期徒刑 7 年發監執行,並以 99 年
1 月 22 日為刑期起算日,執行期滿日為 106 年 1
月 21 日(參法務部 100 年 9 月 20 日法保字第
1001002831 號函);監獄則依剩餘刑期適用累進處遇
及假釋,並以新入監辦理相關事宜。
(二)乙說:須通知監獄報請法務部重新審核原假釋案。檢察官應依法院
裁定刑(有期徒刑 11 年)發監執行,並以原刑期起算日為
本案刑期起算日,順延假釋出監日至發監日前一日間之期間
,註記已執行保護管束之期間,俾供日後受刑人再次假釋時
,折抵該假釋付保護管束之期間。
理由: 1、按數罪併罰案件前案已發監執行,不論假釋期滿與否,
應與前罪定刑後,不待傳喚假釋受刑人到案執行,即由
執行檢察官逕行換發執行指揮書,送交監獄辦理重新審
核假釋事宜(法務部 93 年 12 月 6 日法檢字第
0930804093 號函、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 100 年 1
月修訂版之刑罰執行手冊第 111 頁內容參照),本件
甲案既因與乙案合於數罪併罰,刑期變更為有期徒刑
11 年,合併計算後已不符刑法第 77 條及監獄行刑法
第 81 條規定之假釋條件,故前經核准該受刑人假釋案
,檢察官應通知監獄報請法務部重新核算後,予以註銷
之。
2、假釋註銷後,依本部 102 年 6 月 6 日法檢字第
10204531400 號函意旨(執行保護管束期間,其性質與
在監執行不同,不應視為在監執行),以前案(即甲案
)刑期起算日為本案刑期起始日,刑期為 11 年並順延
甲案假釋出監日至乙案發監日前一日間之期間,以為執
行【即以 91 年 9 月 16 日為刑期起算日,刑期 11
年,並順延 4 年 7 月 22 日(即 94 年 5 月 31
日至 99 年 1 月 21 日),執行期滿日為 107 年 5
月 7 日】,並於執行指揮書內備註甲案已執行保護管
束之期間(即 94 年 5 月 31 日至 95 年 9 月 15
日),俾供日後受刑人再次假釋時,折抵該假釋付保護
管束之期間。
(三)丙說:須通知監獄報請法務部重新審核原假釋案。檢察官應依法院
裁定刑(有期徒刑 11 年)發監執行,並以原刑期起算日為
本案刑期起算日,自假釋期滿日起,順延在外之期間。
理由: 1、按刑法第 77 條假釋要件,只須「受徒刑之執行」為已
足,至於是否「在監執行期間」在所不問,已執行完畢
之刑期均應列入假釋條件之計算;再者,已執行之期間
,關係受刑人能否報請假釋之法律地位,不能任意予以
否定(最高法院 95 年台聲字第 52 號刑事裁定)。
2、當法律適用有所爭議,又涉及人身體自由時,應採有利
於當事人之解釋,乃司法實務一貫見解。本案甲案既已
假釋期滿且未經撤銷假釋,依刑法第 79 條第 1 項,
未執行之刑,以已執行論;雖甲案有部分期間屬保護管
束期間(本部 102 年 6 月 6 日法檢字第
10204531400 號函意旨,執行保護管束期間,其性質與
在監執行不同,不應視為在監執行),然不應影響法律
認定假釋期滿案件已執行完畢之事實,如對已執行完畢
之刑期,排除假釋條件之計算,將影響受刑人報請假釋
之權利甚鉅。為受刑人利益計,宜依既有程序辦理重新
審核假釋,並將在監執行及保護管束期間均納入刑法第
77 條假釋最低應執行期間之計算,如累進處遇成績分
數合於法定要件,則予維持假釋,受刑人繼續在外執行
保護管束;若不合,則註銷之,並就裁定刑指揮執行,
順延假釋期滿後之在外期間。
3、本件甲案假釋期滿且未經撤銷假釋,以已執行論,將甲
案執行完畢之保護管束期間視為已執行,由檢察官依裁
定刑指揮執行,並以前案(即甲案)刑期起算日為本案
刑期起始日,自假釋期滿日起,順延在外之期間,以為
執行【即以 91 年 9 月 16 日為刑期起算日,刑期
11 年,並順延 3 年 4 月 6 日(即 95 年 9 月
16 日至 99 年 1 月 21 日),執行期滿日為 106
年 1 月 21 日】;監獄則依裁定刑有期徒刑 11 年適
用累進處遇及假釋,並將已執畢之徒刑 4 年(含在監
執行 2 年 8 月 15 日及保護管束期間 1 年 3 月
15 日)納入計算。
4、另,本說有關檢察官執行指揮書之開立方式,雖與法務
部 102 年 4 月 10 日法檢字第 10204518880 號函
法律座談會決議乙說之見解及 103 年 9 月 11 日法
檢決字第 10304540770 號函之意旨有所扞格,惟依司
法院釋字第 287 號解釋文意旨,行政主管機關在後之
釋示如與在前之釋示不一致時,除前釋示確有違法之情
形外,為維持法律秩序之安定,應不受後釋示之影響,
併予敘明。
法務部矯正署研究意見:
採丙說。
法務部研究意見:
同意法務部矯正署研究意見。
原提案機關:法務部矯正署
(法務部矯正署法律問題提案)
|